功率半导体行业研究
发布时间:2023-08-25
来源:深企投研究
已被浏览:154 次

功率半导体应用涵盖了电子产业链的各个领域,随着新能源汽车、新能源等产业的高速发展,功率半导体的产业规模将逐步提升,IGBT、第三代功率半导体将是增长最快的领域。美欧日企业在全球功率半导体市场中占据主要地位,中国企业得益于下游应用市场规模优势,在IGBT、第三代功率半导体领域的国产替代将加速推进。


01 产品类别


有用电的地方就有功率半导体。功率半导体是半导体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电力电子设备中电能转换与电路控制的核心,在电子电路中起到功率转换、功率放大、功率开关、线路保护和整流等作用,主要用于改变电力电子设备中电压和频率、直流交流转换等,广泛应用于移动通讯、消费电子、新能源汽车、轨道交通、工业控制、发电与配电等电力、电子领域,功率范围从几W(消费电子产品)至几GW(高压直流输电系统)。

 图1  功率半导体下游应用领域

资料来源:东莞证券《电子行业,功率半导体专题报告:下游需求旺盛,国产替代进行时-210929》。


功率半导体按照集成度,可分为功率半导体分立器件、功率模块和功率集成电路(功率IC)。一般将功率分立器件、功率模块统称为功率器件。


表1  功率半导体类别(按集成度)

资料来源:深企投产业研究院整理。


功率半导体在半导体中的范围和类别如下图所示。

 

图2  功率半导体类别及在半导体中的范围

资料来源:华润微招股说明书等,深企投产业研究院整理。


功率半导体还可按照控制类型、材料特性、驱动方式进行分类,具体如下:

表2  功率半导体分类

资料来源:深企投产业研究院整理。


02 主要产品性能和应用场景


不同功率半导体产品性能不同,因此拥有不同的应用场景。


1)二极管:最常用的电子元件之一,结构和原理简单、工作可靠,具有单向导电性,缺点是可承受的电压电流较小、开关频率不高,用于整流、检波以及作为开关元件。按具体用途,二极管主要类型包括整流二极管、肖特基二极管(SBD)、快恢复二极管(FRD)和稳压二极管等,其中SBD适用于小功率场景,而FRD则适用于较大功率场景。由于结构简单、成本低,二极管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和工业中。


2)晶闸管:体积较小,可靠性高,能在高压、大电流下进行工作,在可控性上优于二极管,缺点是电路结构上必须设置关段电路,使电路结构变复杂、增加成本,开关频率也不高,难以实现变流装置的高频化。按导通及控制方式的差别可分为双向、逆导、门极关断、BTG和温控晶闸管等不同类型,被广泛应用于可控整理、交流调压、变频器和逆变器等电路中。最基础的为SCR(可控硅)、其次常见的有GTO(门极可关断晶闸管),多用于高压直流输电和轨道交通领域。


3)晶体管:晶体管是功率器件中市场份额最大的种类,根据应用领域和制程的不同,晶体管又可以分为IGBT、MOSFET和双极型晶体管等。


—MOSFET: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,是单极型器件、电压型驱动器件,常见类型有平面栅MOS、沟槽栅MOS、超结MOS、屏蔽栅MOS等。具有双向导电特性,开关速度快、输入阻力高、热稳定性好、驱动功率小且驱动电路简单,不存在二次击穿问题等优点,但电流处理能力相对较弱、耐压低,适用于高频率低功率场景(功率不超过10kW的电力电子装置,电压范围600V以下),广泛运用于消费电子、通信、工业控制和汽车电子等领域。


—IGBT: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,由MOSFET和BJT组合而成复合全控型电压驱动式功率半导体器件,既有MOSFET输入阻抗高、驱动功率小、开关速度快特性,又兼具BJT导通电压低、通态电流大、损耗小的优点,在高压、大电流、高速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,驱动功率小而饱和压降低,可实现逆变、变频功能。主要适用于中低频率、高功率的工作环境,广泛应用于逆变器、变频器和电源开关等领域,在低压主要应用于变频白色家电、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等领域,在中压常用于工业控制、新能源汽车等领域,在高压领域广泛应用于轨道交通、新能源发电和智能电网等重要领域,被称为电力电子行业的“CPU”。按照封装形式,IGBT产品可分为IGBT单管(IGBT分立器件)、IGBT模块和IPM模块。

表3  IGBT主要产品形式

资料来源:英飞凌官网,东海证券《电子IGBT行业深度报告:借新能源大发展的东风,迎接IGBT的增长春天-221227》。


表4  IGBT产品电压等级及对应下游领域

资料来源:英飞凌官网,东海证券。


—BJT:双极型三极管,属于电流型全控器件,通态压降小、载流能力大,但驱动电流小,更适合低功率场景,在应用频率上低于MOSFET,主要用于家电等领域。

按照功率和工作频率,主要功率器件的应用领域如下图所示:

 

图3  主要功率器件应用场景

资料来源:雪球钻石研报。

 

图4  IGBT等功率器件主要应用范围

资料来源:电力电子网,方正证券《电子半导体行业深度报告:IGBT功率半导体研究框架-201202》。


4)功率IC:功率IC可以分为AC/DC、DC/DC、电源管理IC、驱动IC等。

—AC/DC和DC/DC:AC是交流的英文缩写,DC是直流的英文缩写。AC/DC转换就是通过整流电路,将交流电经过整流、滤波,从而转换为稳定的直流电。DC/DC转换器表示的是高压(低压)直流电源(DC)变换为低压(高压)直流电源(DC)。例如车载直流电源上接的DC/DC变换器是把高压的 直流电变换为低压的直流电。


—电源管理IC(PMIC):电源管理IC是在单一芯片内包括了多种电源轨和电源管理功能的集成电路,能够将多种功能集成到单片芯片内。PMIC常用于以电池作为电源的装置,能够为主系统提供管理电源的工作,从而提供更高的空间利用率和系统电源效率。PMIC常用于为小尺寸、电池供电设备供电,可应用于电源适配器(手机、PC)、通信设备、服务器、数据中心等领域,近年来应用领域呈现出从消费电子向高端工业(工业电源)和汽车领域转型的现象。


03 行业经营模式


基础功率器件的设计制造采用IDM模式。功率器件的设计制造模式,与数字IC、模拟IC行业主要使用的Fabless(无晶圆厂模式)有所区别。自台积电开创晶圆代工(Foundry)模式以来,先进晶圆制造的资本投入和规模效应越发显著,Fabless与Foundry的产业链分工更加精细,IC设计则成为半导体行业占比最大的板块,英伟达、高通、联发科等成长为全球芯片巨头。垂直整合的IDM模式则面临先进工艺落后的问题,如英特尔应对半导体行业应用市场的快速变化越加吃力,逐步走向IDM与代工混合的模式。因此,数字IC和模拟IC,包括CPU、GPU、AI芯片,甚至MCU和电源管理芯片均主要使用Fabless模式,是IC设计公司的最佳选择。与之相比,功率器件的技术变化相对缓慢,且产品使用周期长,比如IGBT功率器件的使用寿命可达到30年。传统功率器件,如二极管、晶闸管、双极型晶体管、MOSFET等,产品已有数十年历史,国际巨头如英飞凌、意法半导体ST、德州仪器TI,国内厂商如华微电子、扬杰科技、苏州固锝等,均使用IDM模式制造这类传统功率器件。也有部分企业采用“IDM 加委外代工混合模式”,即将部分低端制程产品委外专业代工厂加工。


IGBT领域IDM及Fabless模式并存。随着IGBT逐渐成为功率器件主流,IDM模式和Fabless模式均有企业使用。在Fabless模式下,IGBT厂商进行分立器件和模块设计,IGBT芯片和配套芯片则委托晶圆代工厂制造,再委外或者自主进行模块封测,国内代表厂商如斯达半导体(2021年IGBT模块市场份额全球第六)、宏微科技、新洁能、扬杰科技等。对于占有下游应用市场较大份额的企业集团来说,使用垂直整合IDM模式,能够实现IGBT功率器件设计、制造、模块与应用方案的一体化和高效协调,国内代表厂商如士兰微(2021年IGBT分立器件市场份额全球第八)、比亚迪半导体(服务于比亚迪)、中车时代电气(服务于轨道交通领域)等,而华润微电子则采用IDM+Foundry模式,同时提供代工服务。


第三代半导体兴起,IDM模式当前更受重视。碳化硅、氮化镓等第三代半导体材料近年来进入大规模产业化,制造关键难点在于上游衬底和外延片,向上游拓展有利于厂商把握行业主导权。同时,由于第三代半导体采用成熟制程工艺(多在100纳米以上),设备投资规模相对较小、可从数亿元起步,以6英寸SiC芯片为例,每万片/年产能对应投资0.5-0.9亿元,产能规模越大、单位产能投资越低。在新能源汽车、新能源等下游应用高速成长阶段,第三代半导体项目融资相对容易,叠加集成电路领域对国产替代的高度重视,主要第三代功率半导体厂商因此多数选择IDM模式,且以往使用Fabless模式的厂商也纷纷转型IDM模式,如斯达半导体新建年产6万片6英寸SiC芯片项目,正式走向IDM模式。当然,随着一批设计企业纷纷融资建设产线,未来能否顺利转化为有效产能,是否会出现产能过剩进入激烈的价格竞争,并使得轻资产的Fabless模式更具优势,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。


04 行业市场规模


根据Yole的预测数据,2022年全球功率半导体市场规模约478亿美元,其中功率IC市场规模达到262亿美元,占功率半导体市场的54.8%;功率分立器件市场规模为144亿美元,占比30.1%;功率模块市场规模72亿美元,占比15.1%。预计2027年全球功率半导体市场规模增长至596亿美元。


 

图5  2022年-2027年全球功率半导体市场规模(亿美元)

资料来源:Yole,电子发烧友。


分产品看,根据Yole数据,分立器件和功率模块中占比最大的是MOSFET和IGBT模块,2022年的市场规模分别约83.5亿美元和54.4亿美元。二极管和晶闸管合计市场规模约为37.8亿美元,IGBT单管市场约14.4亿美元,BJT市场约为5亿美元,第三代半导体SiC与GaN功率分立器件市场分别为1.3亿美元和1.2亿美元。按照Yole预测,SiC模块在2021-2027年的复合年均增长率将高达36.1%,2027年SiC模块的市场规模将达到47.6亿美元。

 

图6  2022年全球功率器件各产品市场规模预测(亿美元)

资料来源:Yole,电子发烧友。


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功率半导体消费国。据英飞凌(全球功率器件领先企业)年报统计,2021财年英飞凌在中国地区销售收入占其全部收入的37.9%,中国是其全球最大的销售区域。根据Omdia统计,2021年中国功率半导体市场规模占全球市场比重约为36.2%,预计未来比重还将进一步提升。


05 IGBT市场格局


全球及中国IGBT市场规模迅速增长。据集微咨询统计,2022年全球IGBT市场规模约达76亿美元,同比增长19%。预计2023年全球IGBT市场规模有望以13%的增速增长,达86.2亿美元,2022年中国IGBT市场总规模达321.9亿元,预计2025年市场总规模有望达468.1亿元,2022-2025年CAGR为13.3%。


 

图7  2016-2023年全球IGBT市场规模(亿美元)

资料来源:世界半导体贸易统计组织WSTS,集微咨询《2022年中国IGBT市场研究报告》。


新能源行业成为我国IGBT发展主要驱动力。IGBT广泛应用于新能源、汽车、工业、家电等领域,随着近年来我国新能源车销量以及风电光伏装机量快速增长,带动IGBT领域迅速发展。2022年,中国车用IGBT的市场份额已经超过工控,达到39.3%,成为IGBT下游第一大应用,预计到2025年份额有望进一步增长至接近50%。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IGBT市场规模达到126.5亿元,在2025年有望增加到226.4亿元,2022-2025年CAGR达21.4%。此外,2022年中国风光储IGBT市场规模为23.8亿元,2025年有望达到45亿元,2022-2025年CAGR达23.7%。


 

图8  2020-2025年中国IGBT主要下游应用市场份额(%)

 

图9  2020-2025年中国IGBT主要下游应用市场规模(亿元)

资料来源:集微咨询。


IGBT总体对外依存度较高,国产替代逐步推进。由于IGBT芯片、模块制造工艺复杂度较高,我国IGBT行业国产化率较低,按照产量统计,2010年国内产量占需求量的比重为10.%,至2021年提升至19.5%,仍有八成以上需要进口。根据集微咨询统计,2022年整体IGBT国产化率提升至约30%-35%,随着国产IGBT技术不断进步,国产替代明显提速。


 

图10 2015-2021年IGBT国产化率(按产量端口径)

资料来源:Yole,集微咨询。


海外龙头占据主要份额。当前英飞凌、富士电机、三菱电机等海外厂商在IGBT市场拥有明显优势地位,根据英飞凌公告,2021年英飞凌在IGBT分立器件与IGBT模块领域的全球市占率分别为28.9%和33%,均位居首位。2021年英飞凌、富士电机、三菱电机三家公司IGBT分立器件的全球市占率合计为53.3%,IGBT模块的全球市占率合计为56.8%。国内厂商中,仅有士兰微和斯达半导体两家企业,分别在IGBT分立器件和IGBT模块中跻身第八和第六。

 

图11 2021年全球IGBT分立器件市场格局

 

图12  2021年全球IGBT模块市场格局

 

图13  2021年全球IPM模块市场格局

资料来源:英飞凌公司公告。


国产厂商从中低压向高压领域逐步追赶。自20世纪80年代发展至今,IGBT经历了7代技术及工艺的升级,英飞凌作为IGBT龙头,在2018年已经迭代至第七代。目前国内多数厂家已经发展到等同英飞凌的第四代和第五代技术, 而第四、五代IGBT也是目前车规IGBT应用的主流技术。英飞凌、三菱电机、ABB等国外厂商基本覆盖600V-6500V全系列电压,在1700V以上中高压领域具有绝对优势,英飞凌、赛米控、安森美在1700V以下具有优势。国内厂商基本集中在中低压领域,时代电气和斯达半导已经有高压3300V及以上的产品应用。近几年,在新能源行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,国内厂商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,中国厂商市占率有望在近几年迎来快速提升。


为应对汽车半导体供应链问题,车企加大布局车规级功率半导体。车载芯片种类多、型号多,是智能电动网联趋势的核心载体,功率半导体在汽车电子中价值量高。根据英飞凌2021年财报显示,国际上新能源汽车中IGBT的单车价值为330美元,约占整车总成本的5%以上,是电控系统里面成本占比最大的元器件。面对全球半导体供应链的风险,以及车企在重要控制器自研的需要,整车厂和Tier1都在开始往半导体设计和制造领域下沉,主要聚焦重要、价值高的车规级芯片并进行布局,通过投资或与芯片企业成立合资企业,进入车规级功率半导体行业。IGBT和SiC则是整车厂投资的重点。


06 第三代功率半导体市场格局


第三代半导体材料是以碳化硅(SiC)、氮化镓(GaN)、氧化锌(ZnO)、金刚石、氮化铝(AIN)等为代表的宽禁带半导体材料,与传统材料相比,第三代半导体材料更适合制造耐高温、耐高压、耐大电流的高频大功率器件,以其为基础制成的第三代半导体在高温、高频、强辐射等环境下被广泛应用。目前市场集中在碳化硅和氮化镓两个领域。


碳化硅功率半导体

碳化硅SiC作为第三代半导体材料,具有禁带宽度大、热导率高、饱和电子漂移速率高、抗辐射性能强、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好等优点,碳化硅相比硅器件,在高功率、开关频率和损耗等性能方面更加优异,碳化硅器件已广泛用于新能源汽车、光伏逆变器、工业电源、充电桩、智能电网及轨道交通等领域。碳化硅功率器件主要包括碳化硅二极管(主要是肖特基势垒二极管SBD等)、碳化硅晶体管(主要是碳化硅BJT、MOSFET等)以及碳化硅功率模块等。碳化硅MOSFET 主要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的中高端场景,如对续航、瞬间加速以及充电时间有着更高要求的中高端电动车。


根据Yole数据,2021年全球碳化硅功率器件市场规模约为10.90亿美元,2027年有望突破至62.97亿美元。根据集邦咨询数据,2022年全球SiC功率器件市场规模将达16.09亿美元,预计到2026年市场规模将达53.28亿美元,2022-2026年CAGR达到35%附近。新能源汽车应用主导碳化硅功率器件市场,2021年车用碳化硅功率器件占整个SiC功率器件市场的63%,预计2027年占比提升至79%。


碳化硅器件产业链主要包括衬底、外延、器件制造(设计、制造、封测)三大环节。从工艺流程上看,首先由碳化硅粉末通过长晶形成晶碇,经过切片、打磨、抛光得到碳化硅衬底;衬底经过外延生长得到外延片;外延片经过光刻、刻蚀、离子注入、沉积等步骤制造成器件。衬底、外延片成本分别占碳化硅器件的47%、23%,合计约70%,后道的设计、制造、封测环节仅占30%。因此,上游衬底、外延片厂商掌握着核心话语权,是国产化突破的关键。


目前碳化硅器件市场龙头以海外企业为主,国内90%需求依赖进口。我国部分头部企业已有相应技术积累,在半绝缘衬底、外延片、射频器件和碳化硅器件均已量产并批量供货。


表5  SiC功率半导体产业链代表企业

资料来源:深企投产业研究院整理。


氮化镓功率半导体

氮化镓具备宽禁带、高频率、低损耗、抗辐射强等优势,可以满足各种应用场景对高效率、低能耗、高性价比的要求,除了快充消费电子领域,当前向数据中心、可再生能源、新能源汽车市场领域持续推进。根据集邦咨询报告,到2026年,全球GaN功率元件市场规模将从2022年的1.8亿美元成长到13.3亿美元,CAGR达到65%。

 

图13  2022-2026年全球GaN功率元件市场规模(亿美元)

资料来源:TrendForce集邦咨询《2023 GaN功率半导体市场分析报告》。


GaN功率元件业务营收方面,2022年Power integrations以20%的市占率排名第一,其次为Navitas(17%)、英诺赛科(16%)、EPC(15%)、GaN Systems(12%,被英飞凌收购)、Transphorm(9%)等。英诺赛科为我国氮化镓芯片量产龙头,2023年8月已交付超过3亿颗芯片。国内GaN功率半导体产业链已经实现全面布局,主要企业如下表所示。


表6  国内GaN功率半导体产业链代表企业

资料来源:深企投产业研究院整理。


07 全球及中国功率半导体重点企业


美欧日企业在全球功率半导体市场中占据主要地位。根据Omdia数据,2021年全球功率半导体领域主要厂商营收前10企业分别为德国英飞凌、美国安森美、瑞士意法半导体、日本三菱电机、日本富士电机、日本东芝、美国威世、中国安世半导体(闻泰科技)、日本瑞萨电子和日本罗姆半导体,各厂商营收如下表所示。


表7  2021年全球功率半导体主要企业营收

资料来源:Omdia,深企投产业研究院整理。


按照设计、代工制造、IDM、封测、模块等类别,我国功率半导体主要企业如下表所示。


表8  我国功率半导体重点企业

资料来源:深企投产业研究院整理。


从2022年营收规模看,在全球功率半导体厂商中,安世半导体预计排名前5或前6,比亚迪半导体、华润微、士兰微电子、扬杰科技、斯达半导体预计排名前20。国内功率半导体重点厂商营收情况如下表所示。


表9  2022年国内重点厂商功率半导体业务营收

资料来源:各企业年报、公开报道等,深企投产业研究院整理。功率半导体营收占比低且未披露数据的公司未列入。

 

电话咨询
电话
0755-82790019
商务合作
游女士:
13538198876
单女士:
13430703969
项目选址
姚先生:
18689220514
微信咨询
深企投微信客服